国际新闻资讯网

主页
分享互联网新闻
国际新闻资讯网-国内外新闻时事,奇事,新鲜事

【中国财经报】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中央财政支持加强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纪实

更新时间:2024-03-29 10:32:46点击:

  原标题:【中国财经报】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中央财政支持加强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纪实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俯瞰潇湘大地,洞庭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遥望黄土高原,座座矿山“老去又逢新岁月”。

  “现在的西洞庭湖变清了,前天在正喜障看到许多天鹅,起码有三四千只!”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居民谷明强高兴地说。

【中国财经报】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中央财政支持加强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纪实

  甘肃省平凉市居民李有德赞许地说:“这些天上下班路过,看到矿山修复已经大面积开工了,无论是对生态环境,还是对居民生活,这都是一项好措施!”

  西洞庭湖重焕生机与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改头换面,是各地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典型缩影。近年来,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大江南北处处可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美丽中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谷明强的生活一直与西洞庭湖紧密联系在一起。小时候,这里是他与伙伴们嬉戏玩耍的自由天地;现在,他在湖畔经营生态农庄,并自愿兼职成为了湿地巡护员。“我喜欢家乡的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每个人都要出一份力。”朴素的话语蕴含着谷明强对洞庭湖深厚的感情。

  曾经,西洞庭湖水质环境恶化。“湖里挖沟抬垄种植杨树,电打鱼、摆‘迷魂阵’捕鱼、猎鸟等现象时有发生。”谷明强回忆道。

  山水工程为西洞庭湖重返美丽富饶提供了宝贵机遇。2018年,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成功申报国家“十三五”第三批山水工程。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原则,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项目作为子项目统筹推进。

  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保护科科长谢志辉仍对当时的修复过程历历在目。“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包括修建碟形湖泊、开展洲滩整治、水环境治理、植被恢复等多项措施,推动强化湿地保水蓄水功能,努力为不同种类候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栖息觅食场所。”谢志辉介绍说。

  洲滩整治是工程重点之一,谢志辉和同事们花费了大量精力,在对92个洲滩逐一进行实地勘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封沟育洲、土地平整等主要措施,并细分了竹节沟、封口、三平二等具体模式,力争恢复西洞庭湖水浸皆湖、水落为洲的湿地面貌。

  “洲滩整治面积大、效果好,看到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参与其中的同事们都感到很欣慰。”谢志辉对记者说。

  湿地功能有效恢复、水质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进一步加强,常德市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被评为山水工程首批15个优秀典型案例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表彰推介。2022年,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再次成功申报国家“十四五”第二批山水工程。

  记者从湖南省财政厅了解到,“十四五”洞庭湖山水工程充分借鉴“十三五”试点经验,按照“山上山下、岸上水里同治”思路,统筹推进区域内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工程实施期限为三年(2022-2024年),包括7大重点工程50个子项目,预期目标为实现“一降三增强”,即降低洞庭湖湖体总磷浓度,增强环洞庭湖湖滨缓冲带功能、增强环洞庭湖农田服务功能、增强洞庭湖外围山地森林屏障功能。

  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湖南省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保障、统筹过程监管、打造亮点工程,推动项目如期完成并取得实效。截至2024年1月,50个子项目已全部开工,共完成生态保护修复总面积59264公顷,总绩效完成率达74%。

  山水工程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长远之计、科学之策。“全世界最有希望、最具雄心、最鼓舞人心的大尺度生态修复范例之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度评价道。据了解,“十三五”期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在重点生态地区遴选25个试点项目,对系统治理路径进行了有益探索;“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支持项目27个,全面覆盖“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2023年10月召开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会强调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预算报告对2024年工作作出上述安排。

  平凉市是陇东国家能源基地核心区、甘肃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富集的矿产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风险隐患。“平凉市地处黄土高原,为满足烧制砖瓦需要,曾经开山挖采粘土矿等较为频繁。随意开采造成部分矿山山体、植被破坏,刮风的时候尘土飞扬。”平凉市居民杜世宽回忆道。

  抚平大地创伤、不负绿水青山。近年来,平凉市大力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该市已实施修复301处、661公顷,在实践中形成积累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集废弃矿山复垦、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污染防治等为一体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工作模式。

  2023年,甘肃省通过择优遴选,积极申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经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竞争性评审,黄土高原生态屏障区(甘肃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成为西北五省唯一成功入选的标杆项目。

  “项目涉及崆峒区、华亭市、泾川县、崇信县等4个县(市、区)共55座矿山、160个图斑,划分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泾河廊道生态恢复、生态功能提升等3个修复单元,部署12个子项目,修复面积1191.34公顷。”甘肃省平凉市财政局负责人汝廷魁介绍道。

  平凉市惠陇生态治理有限责任公司经理马祥告诉记者,辅助再生、生态重建是项目主要采取的修复手段。“辅助再生即通过放缓坡面、割灌补植等手段,促进植被自然恢复。生态重建包括清除地质安全隐患、地貌重塑、土地复垦、植被重建等四方面措施。”马祥说。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绝非易事,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大面积实施更是无先例可循,需要科学谋划和探索。“以华亭城南子项目为例,部分地区气候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洪雹频繁、秋季阴雨集中、冬季风大少雪,绿化条件欠缺,经深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决定因地制宜采用‘三水’绿化技术,即通过树穴集水、地膜保水和干旱季节补水等措施,促进苗木生长,提高绿化成活率。”马祥介绍道。

  2024年春节,马祥和同事们都没有休息,现场勘测、设计方案、前期准备,他们加班加点地忙碌着,只为抢抓工期、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华亭城南子项目修复面积为241公顷,目前已开展场地平整、临时道路修建、耕地提质改造、补植补栽等,该子项目预计今年完工,整体项目预计2025年完工。”马祥介绍道。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帮助我市从根本上解决了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貌破坏问题,减轻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等突出生态问题,推动黄河下游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重要功能全面提升,进一步增强环境容量支撑。”汝廷魁表示,中央财政奖补支持,对平凉市来说,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平凉市将坚持系统治理、因地制宜、科学修复、经济合理的原则,一矿一策、一体化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努力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2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当年择优选拔首批11个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2023年,择优选拔18个项目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

  财政部在答复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相关建议时表示,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加强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的工作指导,支持地方实施受损山体和地表植被恢复,改善区域生态状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碳汇能力。

  无论是山水工程,还是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均离不开中央财政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以下简称治理资金)的大力支持。2023年,财政部安排资金142亿元、30亿元,分别支持地方深入开展山水工程、加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近期,财政部修订印发了《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明确,治理资金支持“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重点生态地区进行系统性、整体性修复”“对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重点生态地区开展历史遗留和责任人灭失的废弃工业土地和矿山废弃地整治”。

  《办法》将“坚持公益方向、合理划分事权、统筹集中使用、资金安排公开透明”作为基本原则,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资源环境和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强认为:一是《办法》旨在支持市场失灵背景下社会公益投资方向事项;二是《办法》基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更加强调中央财政对于外溢性强、具有全局性特征事权的支出责任;三是《办法》明确中央层面集中分配,聚焦问题最为突出、生态系统受损和开展修复最为迫切的重点区域和工程,地方层面则统筹使用,加强生态环境领域资金整合;四是《办法》强调资金安排情况公开透明,有利于纳税人对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据了解,《办法》明确了治理资金奖补政策。山水工程方面,总投资10亿-20亿元(不含20亿元)的项目奖补5亿元;总投资20亿-50亿元(不含50亿元)的项目奖补10亿元;总投资50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20亿元。矿山生态修复方面,总投资5亿元及以上的项目奖补3亿元。

  “总体而言,中央财政上述奖补力度是很大的。”陈少强介绍说,以10亿-20亿元(不含20亿元)的山水工程项目为例,如果按照均值15亿元的投资规模计算,中央奖补资金占总投资规模的比重超过30%,充分体现了中央财政对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高度重视。

  中央财政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地方财政部门多措并举,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洞庭湖山水工程总预算70.5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20亿元。截至2024年1月,工程已到位资金52.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9亿元。”湖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湖南省制定了《湖南省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湖南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区洞庭湖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资金全过程监管方案》等制度文件,全方位规范项目和资金管理。下一步,将督促市县将洞庭湖山水工程所需经费足额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督促各项目实施单位按照会计制度和财务管理有关规定,建立专账、安排专人、专款专用,确保账目清晰明了、资金流向清楚、使用合法合规。

  “平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项目总投资5.16亿元,其中中央治理资金奖补3亿元。下一步,我们将督促各县(市、区)根据辖区内项目实施情况,按照资金投入计划将自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分年度予以足额保障;将绩效评价细化至每个子项目,绩效评价结果作为提质增效、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汝廷魁表示。

  “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要久久为功。”关于进一步提升治理资金使用效益,陈少强建议,在资金使用范围上,治理资金应进一步体现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区域重点,体现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意图。同时,加强全过程、全周期和全范围绩效管理,进一步提升财政治理能力。

推荐文章